让产业扶贫“活水”源源不断流向田间地头

2020-09-08 来源:互联网 网络编辑:编辑 阅读

 微信截图_20200908131246.jpg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已经有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今年年底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联合国在2030年发展议程上提出,全球要在2030年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而我国设定的实现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时间节点,比联合国预设目标提前10年。这也意味着,我国将走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减贫事业的前列。

  我国的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经过第一阶段体制改革带动脱贫,到第二阶段以县为单位的扶贫开发和第三阶段以村为单位的扶贫开发,现在进入到第四阶段精准扶贫阶段。精准扶贫要将扶贫机制精确到农户层面,扶贫的路径要由大水漫灌式向精准滴灌式转变,资金使用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扶贫开发模式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精准扶贫要找到“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让扶贫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从中得到实惠。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在贫困地区,农业是产业扶贫的主要内容,要培育发展富民产业,把贫困人口纳入到产业发展中来,同时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传统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农民用世代传承的土地、劳动力和技术进行小规模农业生产,而这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投资回报率太低,生产规模很难扩大。改造传统农业就要改变土地、劳动力和技术这三大生产要素。改变技术就要设法引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助力农业发展。改变劳动力就要千方百计举办各种培训班对农民进行培训,传输先进理念和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知识和技能。改变土地就要把农村土地设法流转起来,把小面积耕地变成大规模农业生产用地,开展规模化生产。这样才能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进行产业扶贫,从而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增加贫困农户的收入。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可以促进贫困个体、贫困家庭与贫困区域的协同发展,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产业扶贫可以充分改变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调动他们脱贫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产生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

  产业扶贫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一是很多贫困地区产业振兴基础不牢固,没有主导产业,或者虽然有产业但是只有产品没有品牌,或者是有品牌但无名牌,或者是有品牌但无规模,农产品品牌化程度太低,市场竞争力不够,无论是企业本身还是产品的宣传力度太差,无法与消费者诉求达到统一,更是没有产生品牌价值。二是产业链条短。在很多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很多产品只是原材料或者初加工产品,农产品深加工跟不上、附加值低,没有形成产业链,农民很难大幅度受益。三是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太少,产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无法实现规模效益,无法带动贫困地区人口大规模就业,无法为贫困地区农户带来工资性收入。

  产业扶贫不同于过去的资金扶贫、物质扶贫。送钱、送物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不是长远之计。中国地区广阔,各地自然状况千差万别,只有发展适合当地情况的产业才可以形成可持续扶贫态势。因此产业扶贫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力度,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大资金和外部企业引进力度,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局面,为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优势、人力优势,培养经济支柱产业,引导农民、贫困户加入到产业链中,实现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有机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让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三是做好人才引进、留用和培养工作,加强贫困地区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和水平。四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引导贫困地区经济结构转型。鼓励大力发展规模化经营,拓宽农业产业化规模,用产业发展提升贫困群众致富能力。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获得到新品种、新技术、新农业生产模式带来的高额收入,进而解放思想,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把扶贫产业真正做大做强。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脱贫的主要依托。没有产业带动,就难以彻底脱贫,缺乏产业支撑,更难以持续脱贫。只有把产业扶贫“活水”源源不断流向田间地头,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有效脱贫、真正脱贫,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李振中 消费日报社社长 总编辑 国家一级导演)

分享到:
至顶 反馈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