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制作”经不起快餐式消费

2021-05-01 来源:互联网 网络编辑:编辑 阅读

  “作品未经许可不得传播使用,这是著作权法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当然也适用于影视作品。”在4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宣部就“近期短视频侵权盗版问题严重,广大权利人反映强烈”的情况作出回应。

  此次引发关注的“短视频侵权盗版问题”是指将影视作品进行剪辑、切条、搬运、传播甚至二次创作等现象。在短视频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野蛮生长”,几近共生共荣。对于各大短视频平台用户,刷到类似“几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的视频早已是相当普遍的体验。

  普遍体验的背后是利益相关方“和稀泥”的心态。“几分钟看完一部电影”呈现出的高密度信息量,充分填充碎片化时间的特点直击短视频用户寻求“速成”的心理。以折损几乎全部艺术性、对白甚至支线情节,换取用户免费、省时又省力浏览影视剧全貌的体验。于是,用户贡献了大波流量、点赞、评论和转发,短视频平台大力推荐从而形成更大规模的影响力,视频上传者与平台方从中互利共赢,此间落寞的唯有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用心打磨的作品沦为廉价的“供养者”。对此乱象,影视从业人士以及主打长视频的平台忧心忡忡,在中宣部作出“大力打击”的回应之前,影视行业已于4月就此连发两次联合维权声明。其中4月23日的倡议提出了明确诉求:清理、治理“未经授权的切条、搬运、速看和合辑等影视作品内容”等,提升版权意识。

  然而,在暴露侵权、盗版问题严重性的同时,这场被称为来自“名门正派”抵制的联合行动也让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进入公众视野。诚然,“几分钟看视频”本质上是在迎合受众偏好快餐文化的浮躁心态,但影视剧行业当下光怪陆离的现状也在某种程度上将受众推向了“几分钟看视频”。比如,影视剧制作公司出于利润考虑,对剧情的无节制“注水”;对“面瘫式”流量明星的重用以及“饭圈”的控评文化;为迎合市场畸形审美而出现的套路化剧情和价值取向……如此种种既消磨了受众观影看剧的耐心,也给“几分钟”视频的上传者提供了“存在合理性”的借口——从情理上而言,这些“梗概式”的短视频,可以视作对当下海量影视剧的一场“优胜劣汰”。从法理上而言,对于视频中的侵权行为,也缺少明确的界定。

  但是,影视行业中有待改善的现状以及对侵权界定的复杂度,绝不能成为视频上传者以及短视频平台为绝大多数“几分钟”视频中侵权行为“遮羞”的借口。但凡是涉及影视剧的“几分钟”视频,无论是剪辑、切条还是解说式的二次创作,都无法避免较大程度的剧透,大多数情况下会降低受众对完整影视剧的期待和兴趣,即便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作品;而上传者和平台若以流量为导向进行评论以及推荐难免有失客观,从而造成导流失当,对原作品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长此以往将极大打击“良心制作”的信心。“几分钟”视频的大行其道无疑会对正在逐渐改善的影视圈生态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那么如此种种,是否还在法规所述“适当引用”的范畴内?

  对“几分钟”视频进行“一刀切式”的禁绝固然不现实,但加大打击力度不可或缺。毕竟,创作短视频不是开线上搬运公司,复制粘贴成不了事业,“良心制作”经不起快餐式消费,视频上传者和短视频平台切不可“和稀泥”。

分享到:
至顶 反馈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