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与康县工友奋进小康

2020-07-31 来源:互联网 网络编辑:编辑 阅读

近日,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劳务扶贫工作组再次来到成都金牛人才公寓项目,回访项目康县籍工友生活和工作情况。今年50岁的康县碾坝镇工友王学广饶有兴致地分享着家里正在发生的新变化:十多年前垒起来的平房刚刚抹上了石灰面儿,还添置了一整套新家具,自家的核桃也被当地农业合作社打包收购了,王学广还为自己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刚刚学会用微信。日子就这样好了起来……

现在的这些,却是从前的王学广不敢奢望的。

一次康县行

当时,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劳务扶贫工作组踏进秦岭西麓的康县。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帮助康县贫困户解决就业问题。

工作组一行8人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和村主任带领下,走入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学广家。王学广家其中一个孩子还在上高中,多年前盖的平房还没粉刷,屋内只有几个小板凳、几件老旧的桌椅。墙上贴满的手写的福字,透露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王学广没有什么文化,平时只能在家务农为业。院子里已经栽了四十多年的核桃树,是他们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东西。月均一千多元的收入,让家里的日子过得越发紧巴。

村主任解释说:“康县的核桃好,香脆可口,蛋白质含量高。可就是不出名,卖不出去”。站在院子里往山上望去,漫山遍野的核桃树。可到了季节,不是卖不出去,就是卖不上好价钱。半山坡上开地种的玉米、大豆、蔬菜之类的作物,也由于土地贫瘠,一年也没什么收成,村里正值壮年的棒劳力却只能盯着一地核桃蔬菜发愁。

可当工作组说明来意后,本以为一切顺利的他却吃了闭门羹。出去了家谁来管?核桃谁来收?苞谷被偷了怎么办?没有文化找不到什么合适工作……一系列担忧拴住了这家人脱贫致富的脚步。

一笔经济账

工作组成员给王学广算了一笔账:在家只靠着卖山核桃,行情好也只能卖个万把块钱。但是如果一户人家安置一名劳动力就业,一个月按照六千元工资标准,一年按照工作十个月来计算,一年的工资也有六万元。六万元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完全可以装修几间房屋,并置办几套像样的家具。

随行的康县劳务办工作人员付青鹏也现身说法。付青鹏岳父母家当初的一层红砖平房已经变成了白墙红瓦的二层小楼,屋里被装饰一新。一年前,岳父母一家还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老两口一起在中建系统一处工程项目务工,半年的时间兜里就装了五万多元。为了照顾孙女上学,老两口揣着鼓鼓的钱包回家,还翻修了住了十多年的老房子。付青鹏说,“从事政府劳务工作以来,我亲眼见到了太多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摘掉贫困帽子的家庭,他们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奋斗,过上了好日子,我的岳父岳母就是我身边的最好证明。”经过工作组和当地工作人员的解释动员,王学广终于被大家的真诚打动,爽快签约。

一套保障方案

为了彻底解决当地工友的后顾之忧,工作组成员制定了详细的方案,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涵盖了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方便大家出行,工作组和康县政府劳务办、客运中心、公司农民工接收项目等单位对接,开通返岗就业直通专车。所有签约的工友将全部前往距离康县400公里外的成都市就业。防疫期间通过统一组织、统一乘坐交通工具、统一开具证明等方式,实现‘家门口—上车门—进项目门’的‘一站式’劳务输送,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确保运送途中绝对安全。

了解到大家担心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情况,工作组成员提前和接收项目对接,确定空缺的岗位,实现以岗定人,确保所有签约工友都能够找到心仪工作。签约后,为了让大家尽快熟悉工作岗位、保障健康安全,还在当地扶贫办开展职业技能及安全培训,分析安全事故、宣讲基本安全常识和现场安全注意事项,提升工友们技能操作水平。

一个长远计划

“之前我在老家只能打打零工,卖卖山核桃,一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来到咱们中建一局,工作有了保障,不仅包吃包住,上班前还接受了十天的培训。对于未来的日子,心里更有底了。”王学广高兴地告诉工作组,他还有一个更长远的计划:大儿子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他要攒钱回家为孩子盖上新房。

“公司利用行业优势,吸收贫困户劳动力务工,让他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获取回报,变输血为造血,实现精准扶贫、防止返贫,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为康县工友提供就业岗位,助力康县脱贫攻坚,帮助大家追求美好生活,这是我们作为央企员工的职责使命。”工作组成员齐轩表示。

康县是中建集团对口扶贫县。自2013年定点帮扶甘肃康县等三县以来,中建集团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多措并举助力康县等实现脱贫摘帽。其中劳务扶贫作为重要措施,致力于解决康县贫困户就业问题。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积极响应上级党委号召,勇担央企社会责任,抽调骨干力量组成劳务扶贫工作组,协调落实公司与当地劳动力对接事宜。工作组成立以来,一共为78名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其中34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分享到:
至顶 反馈 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