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企业数字化转型——系统工具需深入影响业务核心

2021-06-25 来源:互联网 网络编辑:编辑 阅读

  当前,各行各业的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现实还是困难重重。

  从更宏观的层面分析,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在于看有没有触及到业务的核心,在于看生产关系有没有跟生产力相适应。

  我们说数字科技、数字解决方案,本质上是一种新的生产力,它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适应,比如组织架构调整。用老的生产关系配新的生产力,容易两败俱伤。

  中国的商业银行喊数字化转型喊了近十年,但近几年还是公认的转型困难。尽管我们已经能看到各大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app、AI理财等,似乎也取得了一些成效,起码现在大家办理业务已经方便了一些。

  但金融科技对整个银行体系的影响不仅仅在生产力,而是对整个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颠覆。直白的说,就是以金融科技为代表的生产力快速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滞后(也就是机关科层组织)之间的矛盾。

  比方说,现在的银行产品要从线下迁移到线上,一个根本的变化便是产品开始面向全国,总行的威权将大大增强,其责任也更为重大。既然如此,对总行相关部门的考核,就不能再是大锅饭的模式,否则业务做不起来。

  数字化转型做得好跟投了多少钱并没有那么强的联系,还跟组织敏捷度和体制的灵活度有关。

  那么物业管理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又如何呢?

  我们可以看到,市场上出现了林林总总的物业管理系统,有解决业主关系的、有解决用户关系的,这些在相应的领域都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但是对核心的服务效率、成本效益等都是否产生了影响呢?

  据爱物管数据显示,项目保洁人员的平均有效工作时长只有2.87h/天,这个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另外两个数据则出自上市物管公司财报或走访,物业管理行业的平均人效——15万元/年/人,平均使用的系统数量是23个。

  这其中的矛盾不言而喻,使用了23个系统,带来的却只有2.87个小时的劳动效率和15万/年/人的管理效率。

  很多的数字工具应用了,却没有深入影响到企业的核心——定价标准、服务组织结构和结算标准,很多企业还是不清楚人力成本的支出,也不明确有些架构可以直接砍掉。

  爱物管意识到这个问题,致力于用系统替代了传统的人盯人管理,在定价标准、服务标准、结算标准上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标准体系,帮助客户解决人力成本困惑、服务过程不透明、服务定价全靠经验的问题,在组织结构上实现了数字化的转型,同时也帮助客户实现了转型。

  传统“总部职能-区域总监-项目经理-专业经理-主管-领班”层层叠加经验式管理架构,管理半径非常短,大量服务成本支付不透明,浪费在各层级管理过程中的成本占实际服务成本的30%。

  而爱物管通过系统替代了传统“人盯人”管理,可以为各项目减少70%的管理人员及40%的服务人员。


分享到:
至顶 反馈 至底